首页汽车知识 正文

为什么长安守不住_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入大唐首都长安,为何仅仅15天就撤兵离去?

2024-02-18 09:42:50 58 0条评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为什么长安守不住_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入大唐首都长安,为何仅仅15天就撤兵离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长安守不住_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入大唐首都长安,为何仅仅15天就撤兵离去?

文章目录列表:

1.一个王朝毁掉一座都城?为何唐朝之后长安彻底沦为“废都”呢?
2.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入大唐首都长安,为何仅仅15天就撤兵离去?
3.唐玄宗为什么主动放弃长安城呢?

一个王朝毁掉一座都城?为何唐朝之后长安彻底沦为“废都”呢?

907年,唐哀宗李柷?禅位?给权臣朱温,随后被朱温鸩杀,大唐帝国宣告落幕。

而唐帝国的完结也宣告了一个城市的彻底没落,那就是长安。

曾几何时,这个人口达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见证了令世人神往的大唐气象,成为大唐盛世的最重要标志。

而随着大唐的陨落,长安也逐渐被世人遗忘,再也无缘帝国都城。

后来的长安虽曾有?西京?之名,但长安无论如何也无法重现帝国都城的恢弘气象了,曾经的京城如今泯然众人,沦为?废都?,着实令人唏嘘。

那么,为何唐朝之后,长安会彻底沉沦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环境恶化是万恶之源

环境的逐渐恶化,是长安最终被废弃的最根本原因。

自战国时期秦国定都咸阳开始,关中地区的开发也就随之展开。秦朝建立后,咸阳继续作为帝国都城,供养着大量的人口,秦始皇为修建陵墓以及行宫,大量砍伐南部秦岭以及北部黄土高原的植被,使得关中平原周边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

汉朝建立后,汉高帝刘邦曾有意定都洛阳,毕竟洛阳位置很好,周边有九关拱卫,安全系数很高。但洛阳盆地面积较小,不足以供养大量人口,且洛阳靠近山东地区,易受战乱波及。因此刘邦谋士娄敬极力劝说刘邦迁都长安,此建议得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的支持,于是汉朝最终定都长安。

相比于洛阳,长安远离山东,函谷关能有效阻挡来自山东地区的猛烈进攻。且长安周边也有四关护卫,比洛阳不遑多让。更重要的是,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足以供养长安这一大城市的消耗,自给程度很高。

但汉朝之后,王朝更替相当频繁,且但凡王朝兴亡,作为都城的长安总是首当其冲,受到的破坏尤其严重。而长安城的多次毁灭与重建,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源消耗。

在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古代,这就意味着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这使得长安周边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入大唐首都长安,为何仅仅15天就撤兵离去?

长安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的时间都被列为都城,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长安有古都的称号。但是在唐朝之后,长安城却没有成为都城,唐朝以后的君王另选地方作为都城,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总结下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唐朝后期的战争严重,长安城内影响严重

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缘故,长安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这场战争持续时间到达了八年之久,这对唐朝的国力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所以从此之后唐朝盛世不再,国力急转而下。在弱小的唐朝面前,长安城是保不住了,所以被屡次占领,长安城的百姓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没有幸免,很多都死于战争之中。因此长安城的繁华不再,自此衰落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再次定都,那么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重建。

其次就是长安不再是防备军事入侵的最佳位置

在唐朝之前,王朝是很容易受到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那个时候的长安则是抵御外族入侵的最佳防卫位置。但是在唐朝之后,威胁国家安全的是东北方向的外族。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布置军事力量,只能重新选择定都的位置,最好是能够抵御东北方向的外族入侵。

最后就是因为经济中心发生变化

王朝的定都会考虑经济因素,唐朝之后,整个经济中心向南方偏移,再加上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的修建,使得南方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再加上漕运方便,所以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也频繁。而长安经过战争洗礼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粮食产量以及人口发生急剧的变化,所以不再适合作为一朝之都的首选。

唐玄宗为什么主动放弃长安城呢?

吐蕃撤兵主要原因还是吐蕃实力不足以灭亡唐朝,如果继续不撤退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繁华至极的唐代,自从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最后到了衰败的地步。这给吐蕃提供一个契机。唐朝当时的最强大的对手是吐蕃,虽然唐朝和吐蕃之间有联盟并且双方之间还有和亲,但是这个世界上争夺王权的人多了去,吐蕃一直野心勃勃想扩展土地。

唐朝内乱之际,吐蕃开始它的计划,逐步来吞噬唐朝的土地。至公元763年,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被吐蕃控制了。吐蕃的野心家不满足于在边远地方控制。在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这边派有20万的大军,攻打唐朝的都城长安。长安虽然这里有些兵力,但不足以抵挡20万军。幸亏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使用计谋才让吐蕃才15天就退出了长安。当时吐蕃快要打到长安时,唐代宗见这情形不妙他自己跑了,让郭子仪等大军来对抗吐蕃,后来吐蕃已经占领长安了,还立了一个傀儡皇帝。

郭子仪在领命之后就冲向长安。郭子仪在路上还召集各路兵马勤王,在得知唐代宗离开长安之后,郭子仪与六军使会师,之后郭子仪开始是收复行动。虽然郭子仪征回合了一些勤王的不对,但兵力还是不足以和吐蕃的大军正面交战。

所以郭子仪就让人偷偷地潜入敌军内部,说郭子仪带领大军前来打吐蕃了,在当时郭子仪的名声很大,而且吐蕃中了郭子仪的计谋,后来被郭子仪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大败吐蕃,让吐蕃在15天之内退出了长安。

当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安史叛军得以攻克潼关之后,整体局势似乎已经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攻克潼关之后,长安就是唾手可得的。

可万万没想到,安史叛军毫无远见(传统史书说法),居然在攻破长安之后驻足不前,眼看着唐玄宗逃到了蜀地,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逃到灵武。

然贼将皆粗猛无远略,既克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

对于史书的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既然万里长征只差最后一步就走完了,无论多傻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必须走出这最后一步,否则前面的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

可在传统史书的记载中,安史叛军的万里长征都快走完了,大唐皇帝和太子近在眼前了,他们却始终不愿意走出最后一步。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看见了一粒漂亮的芝麻,于是决定丢掉手中的西瓜,先把芝麻捡起来。

你们信吗?

我的观点很简单:当我们发现历史当事人犯了无法理解的低级错误时,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嘲讽他们,这不仅无用,更显得我们水平不高。

能在一个时代呼风唤雨的人,无一例外全都是人雄。我们是什么人呢?一群普通人而已。

当人雄犯下了低级错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警惕:连他们都会犯的错,如果换做我们,岂不是早就步步错了?

传统史书之所以会把安史叛军停止进攻长安一事归咎于他们目光短浅,完全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却并不是传统史书的编纂者真这样认为。

安史叛军没有选择乘胜追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我为什么敢这样肯定呢?因为传统史书的记录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