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知识 正文

坦克为什么是陆地霸主_为什么有的坦克能在陆地和水中行使?

2023-10-20 10:18:53 105 0条评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坦克为什么是陆地霸主_为什么有的坦克能在陆地和水中行使?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轮式战车会取代履带坦克吗?
2.为什么有的坦克能在陆地和水中行使?
3.坦克的发展史和应用是怎样的?
4.到底哪个是陆战之王啊?为什么西方那么重视攻击直升机,而我国却大力发展重型主战坦克,到底是我国的理论
5.坦克的由来及发展是怎样的?

坦克为什么是陆地霸主_为什么有的坦克能在陆地和水中行使?

轮式战车会取代履带坦克吗?

轮式战车会取代履带坦克吗?

进入现代以后,坦克作为陆地霸主的地位一再受到挑战,如反坦克武器、飞机、直升机等。虽然这些武器最终被证明无法取代坦克的作用,但近年来,一种新型车辆已经开始占据人们的视野。这是轮式车辆。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这类车辆,而美国已经将其研制成著名的史崔克,而美军未来的战略也计划利用史崔克进行全球部署。似乎这种轮式车辆已经取代了坦克的作用。

有人认为,如果轮式车辆继续发展下去,它将淘汰传统的履带式坦克。这是胡说八道。美军在伊拉克部署了许多史崔克旅,但近年来,由于轮式车辆的不断发展,传统履带式坦克将因遭受损失和作战性能不佳而被淘汰,这些都被认为是未来装甲部队的发展方向。军队的大救世主斯特拉克一个接一个地被撤走,继续用M1A2坦克代替。从这次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结果如何。与轮式车辆相比,传统坦克有几个明显的优势,轮式车辆做不到。轮式车辆的存在一定有原因,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需求。

史崔克旅在美国的发展是由于其战略原因。为了迅速实现未来世界各地区的战略目标,美国需要派遣军队。史崔克重量轻,便于一次运输数辆车。火力范围从机枪到105毫米火炮,底盘具有很高的通用性,这是一种非常适合这种战略的武器,但这并不意味着轮式车辆可以取代坦克。坦克主要是作为军队突破的先头部队,所以轮式车辆必须具有与坦克相同的作用来取代它,但它有吗?首先,在地形通过性方面,轮式车辆被彻底击败。传统履带车辆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无论是坑坑洼洼、障碍物还是各种复杂地形,坦克的通过能力都不能说。然而,轮式车辆的轮胎与地面只有一点接触,因此地面压力较大。坦克有履带将其自重分散在履带上,与轮式车辆相遇时会遇到复杂的地形,如泥泞等一些地形。车轮式路面宜采用平直路面。但在实战中,你能一边铺路一边进攻吗?轮胎的承载能力也限制了轮式车辆的防御水平,基本上可以阻挡子弹和弹片。面对稍微高一点的武器,它几乎就像纸一样。防御能力怎么会这么弱,能承担起军队进攻的责任?

但是,大口径火炮的轮式车辆无法承受后坐力,只能研制一些低后坐力火炮来安装,火力在起跑线上失去。轮式战车最擅长支援步兵,而不是像坦克这样的尖刀。在巷战中,轮式车辆不适合进行巷战。火力没有坦克那么强大,也没有坚硬破碎的坦克,屏障的能力也不如坦克,所以美军最终会把史崔克全部撤走,继续用M1A2代替它。轮式车辆最终不会取代传统的履带式坦克,两者的任务有着根本的区别。

为什么有的坦克能在陆地和水中行使?

陆地小霸王——世界最先进的主战坦克(MBT)系列

坦克,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装甲防护力的履带装甲战斗车辆,是陆地武器中其重要性唯一高于轮式装甲车的存在,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陆上力量。

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是具有能对敌军进行积极、正面攻击能力的坦克,机动、火力、防御实现最佳平衡。 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又具有中型坦克机动性好的特点,是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目前世界上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有美国M1系列、俄罗斯T-90、英国“挑战者”、以色列“梅卡瓦”、中国“99式”、德国豹2、日本90式等。

M1艾布拉姆斯(M1 Abrams)

M1艾布拉姆斯(M1 Abrams)系列主战坦克是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部门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设计生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M1系列主战坦克家族主要有M1、M1A1及最新型号M1A2,装有全新的装甲和电子设备。命名由来是前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第37装甲团指挥官和驻越美军司令官的克雷顿·艾布拉姆斯陆军上将。

T-90主战坦克

T-90主战坦克(俄文:Т-90 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英文:T-90 main battle tanks),是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T-90坦克车体以T-72主战坦克为基础改进。

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

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英国国防部和利兹兵工厂生产的国防产品。由FV4030/3型坦克发展来的“”挑战者”坦克的总体布置与奇伏坦坦克(“酋长”坦克 or Chieftain)相似。挑战者Ⅱ主战坦克为英国公司阿尔维斯·维克斯(Alvis Vickers)所生产的一款主战坦克,它是挑战者系列的第三种车型,于1993年开始生产,而第一辆坦克则于1994年3月竣工。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英文:Merkava MBT),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色列国防军自主生产的主战坦克系列。分别有MK-1型、MK-2型、MK-3型、MK-4型以及变形车。

中国99式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Type 99 Main Battle Tank),是ZTZ-99式主战坦克(《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汉语拼音:主战坦克装甲车——Zhǔ Tǎn Zhuāng的缩写)的简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主要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一研究所研制,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生产,具备优异的防护外型,大量采用复合装甲,融合新时代信息化作战技术,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

德国豹2主战坦克

豹2主战坦克(Leopard 2 Main Battle Tank)是联邦德国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主战坦克。

日本90式主战坦克

三菱STC 90式主战坦克(日语:きゅうまるしきせんしゃ,英语:Type 90 Main battle tank)是为了取代61式坦克及部分74式坦克而开发的日本陆上自卫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坦克的发展史和应用是怎样的?

两栖装甲车辆是不用舟桥、渡船等辅助设备便能自行通过江河湖海等水障,并在水上进行航行和射击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两栖装甲车辆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法国和美国首先试验了一种水陆两用坦克。1933年前苏军装备了T-37又相继装备了,之后,型水陆坦克T-38和T-40两水陆克。二次大战期间,美日在太平洋战争中曾使用过此类坦克。前苏联战后发展了一种TIT-76美国则发展了一种可以空运,轻型水陆两用坦克的M55“谢里登”轻型水陆两用坦克,同时,还研制了LVTP-1至LVTp-7和AAv7系列两栖战车。根据阿基米德“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这个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即等于水的比重乘以物体人水部分体积,”的著名定律,坦克和装甲车也象潜艇那样靠密闭车体来获得一定的浮力。由于车体较小,远不如潜艇那样庞大,所以重量不能过大,否则很难保证具有正浮力。一般水陆两用装车辆的装甲都较薄,LVTP-7装甲车的车体干脆就是铝合金焊接结构。要保证良好的浮力,车辆密封性能尤为重要,一般水陆坦克的通气口等均开在车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部LVTP-7装甲车在3.5可全车沉没,米高的海浪中10~15秒钟,可见其浮力储备系数和密闭性能是比较好的。美海军陆战队的LVTP-7两栖装甲输送车两栖装甲车辆在水上航行时主要靠推进螺旋桨推进,有的则靠履带转动划水前进,LVTP-7装甲车则采用了较为先进喷水推进装置。一般履带划水航行可达5~6.5公里/小时,靠喷水推进器可达13.5公里/小时。

到底哪个是陆战之王啊?为什么西方那么重视攻击直升机,而我国却大力发展重型主战坦克,到底是我国的理论

坦克的发展史和应用是怎样的?

坦克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武器,其横行于战场上的威力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当时各国军队关注的焦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坦克一直是军事领域中的重要成员,不断进行升级更新的同时,其运用范围也得到了广泛扩展。

一、坦克的发展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壕沟战争变得日益残酷和血腥;新的战术和武器纷纷诞生,人们追求更快速和有效的进攻和防守方式。机械车辆的出现成为了针对这种局势的解决方案。

擅长发明的英国人肯·利普森·斯蒂尔在1915年提出了原型图,并将汽车引擎、履带、旋转炮塔和装甲结构等组成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意义上的坦克,得名“陆龟”(Little Willie)。此后,英国陆军部门聘请了诸如沃尔特·威廉·威尔逊这样的工程师来完善陆龟这一原型,并于1916年推出了英国皇家陆军的第一辆专用坦克——Mark I,也称“钢鳝”(Mother)。

总体而言,Mark I的设计非常初级化,并因为履带系统的问题在战场上举步维艰。但是,他的装甲可能性和掠地型利用方法还是证明了坦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坦克实际上是在英国火车车厢上发明的,因此米利坦尼博物馆在属于他们的卡蒂二世中展示了一辆标准型的静态坦克。此外,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尝试制造坦克,并在Westhoeck的战役中使用了A7V坦克。

法国也在1917年推出了他们的第一辆坦克“斗牛犬”(Le Foc)。

20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工业和工艺的进步,坦克的生产和应用方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形态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坦克更长较低,装甲也较厚重,同时,可以提供更高速的作战效率,对结构的细节亦有所优化。此外,正面的炮塔的出现加强了射击的准头,提高了作战能力。例如,苏联T-34坦克,德国的豹式坦克、老虎式坦克等均是二战时期的传奇之作。

另外,二战时期的战场相对来说更多,跨越领土的距离非常长,因此,坦克的机动性和独立作战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车轮和履带的结合使用成为了非常宝贵的方案。坦克的防爆膜也变得更加实用。在二战末期,美国的吉普车和德国的逐个人也利用了坦克的行动原理。

随着二战的结束,坦克制造技术也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进步,一些“高科技”技术在此时出现了。例如,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苏联推出了一款名为T-72的新型坦克,到现在依然被广泛使用。

T-72的最大革新在于炮的射击装置,其实现可在杂乱的条件下更加方便。因而,T-72的最大优势在于扳动扳机的速度。上个世纪的坦克发展也和战术的新兴机动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计算机的使用使得先前的袭防方式发生了变化。

,军队现在能够适应更加流动化且更复杂的局势,也使得新型的隐形坦克手段得以出现,以应对对方搜查雷达的侦察。

二、坦克的应用

1.陆地战争

坦克仍然是陆地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它们能够提供超强的装甲防护,较强的机动性和高效打击能力。对于战场上的步兵和车辆,坦克依然是一种强劲的钝刀,他们能够攻击或者拱卫一个位置,甚至是独立以保障某个单独的战术目标。坦克的投入远在陆地战争初期已经很大了。

2.卫国战争

作为士兵的坦克可以让战地筑垒不那么难,也不用担心周围会发生任何意外。坦克可以作为防御战的基础进行布局,构成一个坦克堡垒的武器军团,让我们的边防能够更加坚实。而当敌军逼近时,坦克也能进行大规模的攻击和防守,对抗其他坦克和步兵。 然后充分利用战争的速度,在丛林和密林中进行攻防交错和整体调整。

3.特种作战

坦克的装甲强度和优异的移动能力让它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能进行部署作战。它可以用来摧毁桥梁、敌军据点和墙壁,还可以用来界定战线进行重要战术间的意图转移或分配地区旅责。

4.运动大会、游行保卫

除了在它本质的用途中使用坦克外,坦克也可以被用来保卫重大的公众活动或进行防卫,特别是在游行或运动大会上,可以帮助政府和其他组织控制纷争和制服平民暴动。坦克的装甲和炮塔可以撑起威权网,让浪费我们仅有的时间和财富的不法份子终止自己的行为。

总之,生产出众的坦克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大量的科技成果集中在它们身上,每一种新型号的坦克都代表着当今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但是,坦克的地位是不会减弱的,因为它们是军队的核心武器,掌握这种武器的一方就将占据战争的主导地位。

坦克的由来及发展是怎样的?

这个怎么说呢,如果两拨对打,看数量就行了,比如说中国的防空系统就很不错,虽然对付那些F22、F35有点费劲,不过对付直升机绰绰有余,而且,现在重型坦克上都有高射机枪,有的还带近程防空导弹,直升机的精确制导的导弹也在升级,而且行驶速度机动性都不错,最主要的是,中国大力发展重型坦克是因为中国的最主要的还是地面部队,而西方经常是在别的国家进行作战,所以要大力发展机动性好的航空兵之类的。这个跟理论先进没什么关系,只是每个国家的需求不同而已。

1916年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战场大雾迷漫,四野死一般寂静。突然间,从远处传来阵阵轰响声。渐渐地,响声越来越大,迷雾被撕破,堑壕在抖动,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从迷雾中钻了出来,它们的速度和人跑得一样快,过障碍、越堑壕如履平地。原本屯自己的堑壕体系非常自信的德军,面对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一个个目瞪口呆,毫无还手之力,结果只能是尸横遍野、全线崩溃。这种新出现的战场巨人是什么?就是坦克。那么,人们是如何想到发明这样一个钢铁怪物,并给它取了这样一个怪名字的?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人们预想不到的景象:机枪火力点、堑壕和铁丝网组成了异常坚固的防御体系,那种敲着军鼓、排着横队,端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法,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上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结合到一起的新型进攻性武器,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的军舰。由此,不少人萌生了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第一个着手设计这种“陆地战舰”的人,据说是俄国工程师B.门捷列夫。他于1911~1915年详细拟订了若干个“陆地战舰”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种与现代坦克惊人的相似。此外,英国人D.莫尔(1912年)、奥地利人C.布尔施滕(1913年)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没有成为现实。

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法国前线担任英国远征军观察员兼联络官的恩斯特?斯温顿中校,由于真切地感到了这场大战的残酷,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于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地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但是,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东西即使能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斯温顿的建议不过是“戏言”罢了。

正当斯温顿的建议将被束之高阁之际,当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偶然见到了斯温顿的报告,如获至宝。丘吉尔亲往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处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机枪射击、能突破野战阵地的新兵器!”

阿斯齐兹首相批准了这一报告,责成陆军具体实施。陆军于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以美国制造的拖拉机为基础的预备试验。由于陆军对这项计划缺乏信心,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就在这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舰”的研制。

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就依照军舰的模样,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最初蓝图。从设计图纸上看,这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重量超过1200吨的大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正在这时,英国从美国引进了“布劳克”农用拖拉机,给研制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在“布劳克”拖拉机的基础上,换装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发动机,车体四周安装了军舰上使用的钢板装甲,这样首辆样车就出世了,历史上称之为“林肯1号车”。

1915年9月,针对样车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英国人又对车轮等部位进行了改进,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样车,命名为:小威廉”,它是设计者威廉?特里顿的爱称。按中国通常意译的名称,叫做“小游民”,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由于它外型像个巨大的水柜,为了保密,英国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ank(大水柜),汉音读作“坦克”。此后,这个古怪的名字便名扬天下,延续至今。

陆战之王”这一显赫的地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小试牛刀,原以为一定会受到军界乙致的青睐,可是战后,各国对坦克的作用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欧洲军界资深的大佬们,对来自英国海军部的“大水柜”不屑一顾,认为它火力不强,只能杀伤暴露的士兵;装甲不厚,口径稍大一点的炮弹就可以把它打得人仰马翻;机动能力更差,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不说,而且跑不了多远就没油了。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坦克在下一场战争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甚至比不上骑兵的骏马和军刀。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以至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还出现了骑兵打坦克的“壮举”。但是,一些军中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少壮派,却透过这只“丑小鸭”,看到了它称王称霸的潜在气质。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