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知识 正文

长安为什么改名_长安是什么时候改名西安的?为什么要改?

2023-10-24 19:14:27 77 0条评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长安为什么改名_长安是什么时候改名西安的?为什么要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西安为什么改名 什么时候改名的
2.长安是什么时候改名西安的?为什么要改?
3.长安作为千年古都,为何后来要改名为西安呢?
4.为什么长安城要改名变成西安城?是因为长安的名字不好听吗?
5.长安为什么要改名为西安?

西安为什么改名 什么时候改名的

长安为什么改名_长安是什么时候改名西安的?为什么要改?

1、陕西长安改名叫西安主要是历史原因:元初,长安城的范围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

2、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长安是什么时候改名西安的?为什么要改?

答案是,不存在?改回长安?的问题,因为?西安?之名并不是?长安?改来的,作为地名的长安一直存在,并未中断。

西安得名,始于明代。洪武二年,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也就是说,?西安?这个地名,不是由?长安?改的,而是由?奉元?改的。奉元路是元朝的名称,再向前追溯,则是京兆府、京兆郡、京兆尹、内史。从秦朝设置内史开始,到汉朝的京兆尹,魏晋北朝的京兆郡,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奉元路,明清的西安府?这才是西安名称的历史沿革。

这里面可曾出现?长安?么?

不论郡、府还是路,都不是基层行政区划级别,下面还要管辖若干个县,而长安,正是其中一个县的名称。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被称作?长安城?。

但是,长安城很特殊,它不仅是长安县的县城,同时也是京兆尹-京兆郡-京兆府-奉元路-西安府的治所,还是州府、省会,甚至是一国的都城。也就是说,长安县是一个典型的附郭县,同一个城里有好几级上级压着,颇有一种?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有多小?的感觉。

所以,问题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长安是从明朝开始就并存的两个地名,它俩的关系不是谁取代了谁,而是上下级的关系,西安府是上级,长安县是下级,府衙与县衙同城,府尹县令同城办公。若是类比现在的话:西安府是地级市,长安县是西安府的市区。

到了民国时期,废府道,留省县。本来西安府被裁撤,西安这个名称就该没有了。偏偏民国又实行切块设市,市县分离,也就是把县城从母县切出来,单独设市,这个单独设置的市,地位还比县高。于是就把长安县的县城(当然也是原西安府的府城、陕西省的省会),从长安县分出来,沿用了原西安府的名称,设西安市。长安县的辖区就变小,县政府也迁到了别处,不再管辖原来的县城(同时也是明清的府城和省会)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安市又开始管辖了周围几个县,长安(县)重新成为西安(市)的下级行政区。2002年,长安县改为长安区。

综上所述,西安的前身是内史、京兆、奉元,长安是西安(及其前身)下辖的一个县。

如今,长安仍然存在,就是长安区,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个区。西安和长安在历史上,是并存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至今西安市与长安区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级。

长安作为千年古都,为何后来要改名为西安呢?

隋初,仍都汉长安城。后以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又因渭水河床南移、位于龙首原北的汉代故城,逼近渭水,城内潮湿,易为水淹,便另于龙首原南地势较高的“六陂”地带,筑建新都。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营建新都。据《长安志》卷七记载,隋文帝初封大兴公,因起名大兴城。

唐沿隋制,又恢复长安旧名,并续有增建。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阎立德筑罗城止,基本就绪,历时72年。

唐长安城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长安的常达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都会。

唐末藩镇割据,长安城几经兵火,“宫室廛闾,鞠为灰烬”。但在长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迁移。

公元880年,黄巢军攻克潼关,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率军进入长安城后,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大齐。但没过多久,唐王朝重新调集各路兵马,围攻长安,大齐军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适应军事上防守的需要,放弃了破败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称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重修后的长安“新城”,其范围不及原长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长安城缩小以后,原来的长安、咸宁两县的县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后又另修建了两个小城作为二县的县治。这样三城并列,在当时战乱的形势下,便于相互声援。

五代时期,长安已废不为都,北宋统一后,宋太祖虽有迁都长安之议,终未实现,但长安地区京兆的名称仍继续被沿用。

五、元 安西路

到了元代,由于统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亚的丝绸之路的再度畅通,长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发展,成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次年,于长安城东北?河西的龙首原余脉上,营建了安西王宫。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描写京兆府城(即长安城)“工商繁盛”,居民制造“种种金、锦、丝、绢”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安西王宫“周围约五里”,其宫室“皆以金绘饰”,“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反映了元代长安城的繁荣以及安西王宫建筑的富丽堂皇,堪称是继唐长安城三大宫之后兴建的最后也是最辉煌的宫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后来随着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宫也被毁不存。

六、明、清 西安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今西安名称即从此开始。朱元璋为加强对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于西安,称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两面仍保留韩建新城的位置不变,北、东两面向外扩展了约四分之一。后至崇祯末年,又增修了四关城。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但为时甚短。至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后向襄阳转移。

为什么长安城要改名变成西安城?是因为长安的名字不好听吗?

西安这个城市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称呼为长安,而且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具有意义上的古代大都市。按照当时的人口规模,长安可以说是已经是比得上如今的超级城市,而且早在周武王时期它就被作为首都。不过后来长安在不能作为首都之后,就被命名为了西安。其实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从一个更具政治色彩的名字变换为了一个地方性色彩的名字。

其实这跟刘邦建立汉朝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刘邦本来想要把咸阳作为自己的手都,后来张良说这样不好,让刘邦选择距离咸阳不是很远的长安作为自己的首都。因为那个时候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转转,因此刘邦认为长治久安这样的词汇有很好的意义。当时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面积广阔,可以大范围的纯良,再加上那个时候气候宜人,因此长安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的城市。

这一点在后来的水槽和唐朝都没有改变,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可能进行了一些迁移,而且城市也可能进行了一些改建或者扩建,但是长安这个名字都保留了下来,一直到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那个时候赵匡胤也想要把长安作为自己的都城,但是当时长安周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而且生存环境也很不好。所以他只能放弃这个城市。也是从这里开始,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开始下滑。

到了元朝之后,这里被作为一个封地分给了当时的原始组的上儿子,不过后来他起兵造反,因此这里成为了罪臣之地,名字一变再变。到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西征陕西,朱元璋打下这里之后,一声令下,直接把它改为了西安,象征着朱元璋,希望以后大明王朝的西部都可以稳定。而且朱元璋也想要把读成重新签回长安。是在太子朱标考察病逝之后,朱元璋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长安为什么要改名为西安?

隋初,仍都汉长安城。后以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又因渭水河床南移、位于龙首原北的汉代故城,逼近渭水,城内潮湿,易为水淹,便另于龙首原南地势较高的“六陂”地带,筑建新都。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营建新都。据《长安志》卷七记载,隋文帝初封大兴公,因起名大兴城。

唐沿隋制,又恢复长安旧名,并续有增建。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阎立德筑罗城止,基本就绪,历时72年。

唐长安城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长安的常达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都会。

唐末藩镇割据,长安城几经兵火,“宫室廛闾,鞠为灰烬”。但在长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迁移。

公元880年,黄巢军攻克潼关,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率军进入长安城后,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大齐。但没过多久,唐王朝重新调集各路兵马,围攻长安,大齐军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适应军事上防守的需要,放弃了破败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称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重修后的长安“新城”,其范围不及原长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长安城缩小以后,原来的长安、咸宁两县的县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后又另修建了两个小城作为二县的县治。这样三城并列,在当时战乱的形势下,便于相互声援。

五代时期,长安已废不为都,北宋统一后,宋太祖虽有迁都长安之议,终未实现,但长安地区京兆的名称仍继续被沿用。

五、元 安西路

到了元代,由于统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亚的丝绸之路的再度畅通,长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发展,成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次年,于长安城东北?河西的龙首原余脉上,营建了安西王宫。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描写京兆府城(即长安城)“工商繁盛”,居民制造“种种金、锦、丝、绢”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安西王宫“周围约五里”,其宫室“皆以金绘饰”,“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反映了元代长安城的繁荣以及安西王宫建筑的富丽堂皇,堪称是继唐长安城三大宫之后兴建的最后也是最辉煌的宫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后来随着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宫也被毁不存。

六、明、清 西安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今西安名称即从此开始。朱元璋为加强对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于西安,称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两面仍保留韩建新城的位置不变,北、东两面向外扩展了约四分之一。后至崇祯末年,又增修了四关城。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但为时甚短。至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后向襄阳转移。

长安没有改名为西安。

很多人认为西安古称长安,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西安是西安,长安是长安,西安和长安完全是两个概念。

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长安县是一个特殊的县,因为它的县城就是国家的都城,因为都城在长安县,所以被称为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仍是国都,这是长安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不过此时的长安城被一分为二,一半仍归长安县管,一半归万年县管,两县的名称连起来就是“长安万年”,有吉祥的寓意。

都城虽然分属两县,不过依然被称为长安城,因为这本就不是一个正式的称呼。唐朝时长安城面积很大,把大明宫和芙蓉池都包含在内,比现在的西安城墙围起来的面积大多了。

现在说的西安,是一个地级市。下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九个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

西安市在汉代并不叫长安,而是叫京兆尹。京兆尹下辖十二个县:长安县,新丰县,船司空县,蓝田县,华阴县,郑县,湖县,下邽县,南陵县,奉明县,霸陵县,杜陵县。

虽然京兆尹的辖区与现在的西安市不完全重合,但二者都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划,显然只有京兆尹才能对应现在的西安市。

古代长安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汉唐的都城——长安城,也就是被城墙围起来的部分;二是指长安县,最终演变为今天的长安区,是西安市下辖的一个区,而区和县是同一级别的行政区划。